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吹管乐器,这是世界最早应用随意簧的民族乐器,同时对西洋乐器的高速发展以前起过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。
1978年,中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掘出了2400年前的几只匏笙,这也是中国现阶段找到的最早笙。
笙的建立,能够可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。
最初,笙和排箫有点儿类似,既没弹簧片,没有笙斗,仅仅用一根绳子或画框把一些音标发音不同类型的细竹编辑在一起。
之后大家慢慢给笙增强了竹制弹簧片和匏质笙斗,和排箫区分开来。
笙斗用葫芦制作,吹嘴由木材做成,十几根长短不等细竹呈马蹄子样子,排序在笙斗上。
唐朝之后,演奏家们把笙斗改成木质,但是经过广为流传,再用铜斗替代了木斗,与此同时弹簧片已经从竹质改成铜质。
因为笙流传历史悠久,因此在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款式的笙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的民族乐器制作者剪辑音乐工作人员,对笙展开了持续的变革,相继研发出扬声笙、加键笙等几种优良品种,解决了音区不宽、不可移调和迅速弹奏不灵活等问题,给笙增添了新蓬勃的生命力。
笙的声线光亮柔美,低音脆响全透明,中音温和丰腴,底音雄浑浑厚,声音比较大。
并且在中国传统式吹管乐器中,也是唯一可以吹出来合音的传统乐器。
在和其他乐器合奏时,能够起到调合乐团音质、丰富乐队音箱的功效。
在各类民族的管弦乐队里,笙有时候还需要使用低音、低音和底音三种笙。
您还没有登录,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。